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what makes you special?这对个人来讲是个好问题,这其实就是在问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果人没有核心竞争力那你总会在他嘴里听到各种抱怨,为什么不受重用,为什么晚来的都PM了,为什么薪资不如别人。

那么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肯定不会是某一项特殊的技术,技术是有生命周期的,也许你有一招鲜,但是一招鲜的企业肯定不会长久,他就会像moore的技术生命周期图所描述一样,自然地发展,衰落。这样的企业看的太多。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着,就算是先入市场,就算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也不代表安全了,后来者会迅速突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是个恶性循环。当几家公司一起,谁都能做的时候,到最后竞争只能是拼的是价格,关系。于是合同收入金额,人月价格走低,同时人力成本又必然按年提高,于是开始削减福利待遇,从公司内部下手,从而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流失后就更加缺乏核心竞争力。

最近看了很多案例,创新,主动变化,协作这是大家共有的关键词

这点上马化腾说的挺好

这一年来,我也在越来越多地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企业该以什么样的型态去构建它的组织?什么样的组织,决定了它能容忍什么样的创新灰度。

进化度,实质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DNA、组织方式是否具有自主进化、自主生长、自我修复、自我净化的能力。我想举一个柯达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柯达是胶片影像业的巨头,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然而,这个掘了胶片影像业坟墓、让众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发明,在柯达却被束之高阁了。

为什么?我认为是组织的僵化。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难以找到生存空间。这种状况,很像生物学所讲的“绿色沙漠”——在同一时期大面积种植同一种树木,这片树林十分密集而且高矮一致,结果遮挡住所有阳光,不仅使其他下层植被无法生长,本身对灾害的抵抗力也很差。

要想改变它,唯有构建一个新的组织型态,所以我倾向于生物型组织。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那些所谓的失败和浪费,也是复杂系统进化过程中必须的生物多样性。

互联网生态的瞬息万变,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变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实际上主动变化能力更重要。管理者、产品技术人员而不仅仅是市场人员,如果能够更早的预见问题、主动变化,就不会在市场中陷入被动。在维护根基、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的同时,企业本身各个方面的灵活性非常关键,主动变化在一个生态型企业里面应该成为常态。这方面不仅仅是通常所讲的实时企业、2.0企业,社会化企业那么简单。互联网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如果不保持敏感的触角、灵活的身段,一样会得大企业病。腾讯在2011年之前,其实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问题。此前我们事业部BU制的做法,通过形成一个个业务纵队的做法使得不同的业务单元保持了自身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但是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

创意、研发其实不是创新的源头。如果一个企业已经成为生态型企业,开放协作度、进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较高,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创新不是源头,而是产物。企业要做的,是创造生物型组织,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间,让现实和未来的土壤、生态充满可能性、多样性。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增长,而是跃迁和进化。腾讯最近的组织架构调整,就是为了保持创新的活力和灵动性,而进行的由“大”变“小”,把自己变成整个互联网大生态圈中的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群落。

我相信每一个创业者都怀有一个成功的梦想,我与大家分享的是腾讯14年互联网实践的一点体会。它肯定是不完整的,但它同样也遵循“小步快跑”的灰度法则,需要一步一步去完善,大家可以继续发挥和探索。我希望的是,腾讯不仅是能让大家赚到钱的平台,更能成为业界一起探索未来、分享思考的平台。以后每年,但凡在创新方面能有所心得,我都会跟大家一起分享。

互联网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把更多人更大范围地卷入协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越多人参与,网络的价值就越大,用户需求越能得到满足,每一个参与协作的组织从中获取的收益也越大。所以,适当的灰度还意味着,在聚焦于自己核心价值的同时,尽量深化和扩大社会化协作。

互联网时代不再流行单打独斗,闭门研发。共享,协作成为新的趋势,不懂得共享知识利用开源社区,回馈开源社区,只能是永远跟在最后,干着脏活累活。

以前我们说手里拿个锤子,就总觉得什么都是钉子,说的是那种不懂得情况分析差异,总想要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可是现在反过来亦成立,有个新技术出现了,大家就打算抛掉现在现有一切了,什么都想用新东西来做。但是不会如果没有学会持久创新,主动应变,就算学会了。辉煌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

@霍泰稳:和同事今天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技术人员通常都会追求完美,然后时间就在追求的过程中蹉跎了,生意人讲究够用就好。所以Facebook的那句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应该不是哪个CTO或者架构师想出来的,而是某个投资人或者管理层人员说的。

这个真心赞同,写个程序,写个方案,写个ppt,时间就在追求中蹉跎了。这就和架构设计一样吧。事情不可能做到完美,总是要trade-off。认清关键风险才是真所在。后来昨晚睡得时候还在想这个问题。中午就想明白了,这完全就是瀑布式开发和敏捷开发优劣啊,都想想预先定义所有需求,做好所有准备,后续就可以按照定义好的需求实施。而瀑布式流程开发这早就被证明是不可行了。当然敏捷开发先原型,再快速迭代会成功。程序猿学艺不精毁一生啊!

 

以前沉迷技术的时候总是沉迷于一个误区,看到一个很新,很NB的技术,就恨不得在所有项目里面都用上,当然现在大家知道,基于成本,进度,稳定性,甚至是厂商支持的因素,实际在项目中大家还是相对保守,但是技术从来都是需求驱动的,当旧有系统出现瓶颈,甚至已经到了原有架构无法维续的地步的时候,刚才那些困难马上就都不存在。moore的这个图真挺好,算是第二摩尔定律?

 

一个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作为呃 innovators和early adopters使用一个不成熟的技术需要冒相当的的风险,但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两者都必须冒这个风险,没有创新,很可能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early majority 对此项技术采用的急迫性相对降低,但是对技术上的采用相对大胆。成熟之后到了main street,变成大路货了,保守派们也终于跟上。

技术的方向在哪里,不是看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而是读懂它将会往什么方向发展,还是那句老话,技术完全是业务需求驱动的。一些由于当前技术限制现在看来大胆,狂妄,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要是人的自然需求,那必然最终会实现。

最近在琢磨云计算和大数据,sharding也好,cluster也是,核心都是‘divide and conquer’ 这个经典理念。’services oriented’ 这个就不用说了,也是很早就在提了。既然大数据发展到今天是互联网,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自然演进。那下一步技术方向?我觉得是目前还不十分成熟的实时流计算。I Want it now! ,这才是人的自然需求,为什么要等,我现在就像看到结果,知道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以前看到新技术,但是那时候都是看到别人实现了,开始眼红,就想跟风做,但这种最后只是想想,其实很难落地,最后就变成空谈。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先从基础开始,也是是不太先进,但是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不是吗?小步快跑。。

 

全球架构师峰会 2012 (一)

最近在琢磨大数据,让我有机会参加#全球架构师峰会#,当然这个名字是有点夸大啦,如果改成全国那还是更贴切一下。今天有两个意外。一是发现男厕所要排队了,女厕所很空闲。第二技术大牛们的标准装扮是T恤,短裤,凉鞋。

现在想想,工作这几年来,我其实一直以成为一个架构师为目标,虽然之前一直没想透着点。但我是以一个架构师的所需素质,懂应用,懂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存储来进行自我学习。我做开发的时候,就主动想做一点运维,希望更了解一些系统方面的知识。后来如愿了,现在想想我在ODSB的运维经历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上午讨论架构师必须的素质的时候,说到架构师需要深度,还是广度,哪个更重要?这看来是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比较万金油的回答的是两个都要,都很重要。架构是一种手段,架构师是用来解决问题,漂亮的解决问题的。

一个好的架构师我觉得应该还要有以下几点。

1.深刻理解需求,更重要的是能预见需求

2.能够了解一些实现细节,在一些关键点上要有足够深度。

3.懂得如何权衡,trade-off,设计架构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实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方案,如何权衡,这是架构师的智慧。

3.技术创新在加快,有时候过去的经验反而会成为一种瓶颈,一种限制。需要时刻保持好奇心,时刻在学习。

4.能够自主思考提出解决的方案。而不是说这方法好,因为google,facebook都是这个干的,别人用过说明是一个经过验证的可行方案,但并不一定是最优,最适合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的方案,永远要探索、寻找第三种可能。

架构师其实是个挺苦B的职业,不断面对着问题的挑战,今天听百度,腾讯,淘宝等的架构师演讲,感受颇深,架构师就要在系统遇到瓶颈的时候给出一个漂亮的解决方案,其中有尝试,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马化腾之前有说过,研发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研发者往往对自己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产品像对孩子一样珍惜、呵护,认为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好的产品是有灵魂的,优美的设计、技术、运营都能体现背后的理念。有时候开发者设计产品时总觉得越厉害越好,但好产品其实不需要所谓特别厉害的设计或者什么,因为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的人就会故意搞一些体现自己厉害,但用户不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了。